先秦美术包括夏、商、周三代美术;其中春秋以前属奴隶社会,战国进入封建社会。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,青铜冶铸、制陶、玉石骨牙雕刻、髹漆及纺织等手工业,技艺日益精湛。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及新兴封建贵族的统治,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,工艺美术及雕塑、绘画、书法、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,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,故有青铜时代之简称。

先秦美术

殷商时代的美术流于神秘、恐怖。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还近于原始状态,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解释,加之反动的奴隶主阶级用“天”和“神”来欺骗威吓人民,迷信思想十分浓厚。这对当时的美术作品影响很大。

1. 青铜器艺术

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(红铜与锡的合金)制成的器具,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。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,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。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 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。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。青铜器在2000 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。

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,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,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。中国青铜器之乡是陕西省宝鸡市,出土了大盂鼎、毛公鼎、散氏盘等五万余件青铜器。

青铜器的品种

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、宴飨、朝聘、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,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,是立国传家的宝器。

礼器(包括炊煮器、食器、酒器、水器)

炊煮器:鼎、鬲、甗等品种;食器:簋、盂、豆、簠等品种;酒器:觚、爵、斝、觥、尊、壶、方彝等品种;水器:盘、鉴、匜等品种。

乐器:铃、铙、鼓、钟、镈

兵器:钺、戈、戟、矛、刀、胄、镞

展开全文

车马器:辖、马衔、銮铃、炉、灯、带钩

2.青铜器的发展

夏代的青铜器,种类不多,型器较小,质地单薄,纹饰不发达。商代是青铜器的重要发展时期,是青铜器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。除铸造工具、武器外,制造了大量的礼器和乐器。

商代前期青铜器造型庄重、纹饰简洁疏朗。商代后期,工艺更为精湛,纹饰更为丰富,并有简单的铭文,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的司母戊方鼎、安徽的龙虎纹尊,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,皆具凝重结实,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。

西周的青铜器铭文加长,酒器减少、食器增加。陕西临潼出土的武王征商簋,铭文记载了武王伐商的重大历史事件;毛公鼎则是是因为记录了最多字数的铭文而著称。

春秋时期,诸侯争霸,王室衰微,“礼崩乐坏”。河南新郑出土莲鹤方壶,具有大变革时期的艺术特色。青铜器的制作方面出现镶嵌红铜和错金新工艺。

战国时期,铁器的广泛运用,青铜器变成制作日用器为主,代表作有《采桑宴乐攻战纹壶》。青铜器纹饰:青铜器的纹饰多种多样,有云雷纹、绳纹、夔龙纹、兽面纹等,其中兽面纹最具有代表性。

兽面纹古称饕餮纹,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花纹之一,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。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,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,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,装饰性很强,研究者称为兽面纹,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。兽面纹有的有躯干、兽足,有的仅作兽面。

司母戊鼎

3.青铜器代表 —— 司母戊鼎

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(约公元前16 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)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,1939 年3 月19 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(殷墟妇好墓),因其腹部著有“司母戊”三字而得名,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。器型高大厚重,又称司母戊大方鼎,高133 厘米、口长112 厘米、口宽79.2 厘米、重832.84 千克,鼎腹长方形,上竖两只直耳(发现时仅剩一耳,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),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,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。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"戊"所铸。

四羊方尊

3.青铜器代表 —— 四羊方尊

四羊方尊,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。属于礼器,祭祀用品。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,高58.3 厘米,重近34.5 公斤,1938 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,一气呵成,鬼斧神工,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。四羊方尊集线雕、浮雕、圆雕于一器,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、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,恰到好处,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。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,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。此尊造型简洁、优美雄奇,寓动于静。被称为“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”。

毛公鼎

3.青铜器代表 —— 毛公鼎

西周晚期青铜器物,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。由作器人毛公得名。直耳,半球腹,矮短的兽蹄形足,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。铭文32 行497 字,乃现存最长的铭文:完整的册命。共五段:其一,此时局势不宁;其二,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;其三,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,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,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;其四,告诫勉励之词;其五,赏赐与对扬。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。

莲鹤方壶

3.青铜器代表 —— 莲鹤方壶

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,1923 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,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青铜馆。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,有盖、双耳、圈足,重心在下腹部,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,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,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。

曾侯乙编钟

3.青铜器代表 —— 曾侯乙编钟

曾侯乙编钟,战国早期文物,1978 年在湖北随县(今随州市)出土。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,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,十二个半音齐备。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,改写了世界音乐史,被中外专家、学者称之为“稀世珍宝”。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,兴起于西周,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。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。

它用青铜铸成,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,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,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,能发出不同的乐音,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,按照音谱敲打,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。

4.战国帛画 ——《人物龙凤帛画》《人物御龙帛画》

帛画,中国古代画种。因画在帛上而得名。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,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、走兽、飞鸟及神灵、异兽等形象的图画,约兴起于战国时期,至西汉发展到高峰。

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,其一《人物龙凤帛画》质地为平纹娟,画一细腰长裙、侧身向左作合掌祈祷状的贵族妇女,在腾龙、舞凤的接引下,向天国飞升的情景。其二《人物御龙帛画》画面正中一危冠长袍、蓄有胡须、神情潇洒、侧身拥剑贵族的中年男子,头顶华盖,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情景,龙尾立一仙鹤,龙身下画一鲤鱼,表示龙正行进在天河中。帛画的上端系以丝绳,其用途无疑是丧葬中的旌幡。画中的男女都是墓的主人,主题均为“引魂升天”。

《人物龙凤帛画》/《人物御龙帛画》

《人物龙凤帛画》和《人物御龙帛画》,都是用墨笔描绘。它不仅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,还精心绘出人物所处的环境。为了内容表现和形式塑造的需要,帛画还采用了不同的线描技法。如表现圆润的面部,就用匀细流畅的细线;裙袍就用较粗的长线,璎珞绦带迎风飘动,则用变化着的曲线。同时,对线条的排列组织分布,也随着形式所需求的气势来决定位置,如表现衣领和褶的纹理,就重叠用线以加强层次感和绢绸的柔软感。这两幅画在用笔上也各有千秋。

《人物龙凤帛画》以勾线和平涂相结合,线条刚劲古拙。《人物御龙帛画》以浓淡和粗细相结合,线条刚柔曲折,基本上都已满足工笔人物画的要求,对工具性能的掌握与运用,也都达到相当水平。由此可见,在战国时期,我国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技法,这时已日臻成熟。

战国帛画的特点:

1.绘画目的,在于凸显墓主升天,因此,除招魂升天之画意外,毋需添加更多的其他形象。

2.墓主人形象以典型服饰表现其地位、身份和性别,已显早期肖像画特征。

3.重视形象轮廓,因此,所有人,龙、凤、鱼以及器物均以侧面表现,更显绘制效果。事实上,侧面也较正面表现易于布局。

5.玉雕 —— 《跽坐玉人像》

商代 《跽坐玉人像》,通高7 厘米,1976 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。玉人用黄褐色和田玉雕成,双手抚膝跪坐,头梳长辫、盘于顶,头上戴箍形束发器,接连前额上方卷筒状装饰,像一个平顶冠。人的面庞狭长,细眉大眼,宽鼻小口,方形小耳,表情肃穆。身穿交领长袍,下缘长至足踝,衣袖窄长至腕,腰束宽带,腹前悬长条“蔽膝”,两肩饰臣字目的

动物纹,右腿饰S形蛇纹,背后插一卷云状宽柄器,气度雍容,显然是一个上层奴隶主贵族的形像,抑或就是妇好本人。

圆雕跪坐玉人

圆雕跪坐玉人是殷商造型艺术的代表作,它以丰富的想像和细腻的写实相结合的手法,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状貌,玉人身体、衣饰、发型的雕琢一丝不苟,近乎写实,是了解当时衣饰的最珍贵的资料,当为玉器中的绝品。

6.甲骨文与金文

商代以甲骨文为代表,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,其文字是记录当时占卜的内容,故又称为卜辞,是一种成熟的文字。

周代以金文为代表,金文又称钟鼎文,在后来历史中逐步演变成了不同形式的篆文,是中国文字发展历史的重要阶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