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动乱局面,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。“程朱理学”占据了宋代的思想统治地位,影响了宋代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标准,在服饰上表现为一种简朴、内敛的倾向。宋承唐制,有传统式样的祭服、朝服,同时又崇尚礼制,故宋代对完冕服制进行了修订。冕服、朝服形制与前代相似,但公服则与隋唐常服形似,由此使宋代的朝服与公服有了较大区别。士人服饰呈现一种雅净内省之风,庶民百姓穿着亦有一定规范。宋代官员的常服实际上也是一种官服,戴展脚幞头,系装金、犀銙的革带,平民皆不可穿着。宋代还有其他各式幞头,如脚、交脚、朝天以及无脚等。日常生活中,宋代男子多戴巾,如士人戴的东坡巾、劳动者戴的扎巾等。

《女孝经图》仿制品(宋,故官博物院)

南宋官员公服模型

展开全文

仪仗俑(宋,河南方城宋墓)

《会昌九老图》仿制品(宋,故宫博物院)

宋代女装上衣有襦、袄、衫、半臂、背心等形制,下装以裙为主,整体风格超于修长,飘飘曳地,显得风姿绰约,与晚唐、五代宽绰的服式有别。霞帔出现于宋代,原为宫中后妃礼服中所佩,继而遍施于命妇,后来民间也广泛使用。霞帔多用金线刺绣,绕项披于胸前,垂至膝部以下,底端系坠子。依佩带者身份的有同,帔坠有玉、金、银各类,其中不乏工艺精品

南宋女性日常装扮模型

穿背子女俑(宋,河南方城宋墓)

彩绘泥塑侍女像仿制品(北宋,山西晋祠圣母殿)

系霞帔的宋代皇后示意图

金帔坠(辽,内蒙古,中国国家博物馆)

与此同时,和两宋并存的辽、金、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,在社会、经济、文化上皆与中原汉民族之间产生了交融,汉服胡化和胡服汉化是民族交融在服饰上最明显的体现。辽代职官公服名“展裹”,常服名“盘裹”,都是一种窄袖袍,足穿靴,所戴头巾名“塌鸱”,顶部呈圆形,与前有一折的宋式幞头不同。金代大体沿袭此制。辽、金女子着团衫,真领左祍,长拂地。戴的圆顶帽,辽代称“瓜拉帽”。西夏男子戴尖顶重檐毡帽,女子戴桃形冠,着交领长衣,下系细褶裙。

彩绘赶车木人(辽)

壁画中穿团衫戴瓜拉帽的女性照片(辽,内蒙古库伦旗2号辽墓)

花鸟纹金手镯(辽)

摩羯形金耳坠(辽)

供养人像仿制品(西夏,甘肃敦煌榆林窟第29窟)

元代服饰则更多地保留了北方草源游牧民族的特色,并受到汉民族的影响而建立了冠服制度。元代蒙古族皆剃“婆焦”,即将头顶四周一圈头发递去,当前发剪短期垂,两旁的头发绾成发鬟,垂于两户,名“不狼儿”,或合成一辫,拖于后背。头上戴的是“冬帽而夏笠,冬帽为暖帽,笠帽有钹笠、幔笠,贵族可装金、玉或嵌宝石帽顶。

元世祖画像(明,中国国家博物馆)

元刊本《事林广记》戽斗笠插图照片

元代男性着装模型

元代贵族女性正式着装模型

契丹族髡发模型

女真族髡发模型

党项族髡发模型

蒙古族髡发模型